近日,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圆满召开,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《珍爱湿地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》的致辞,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。
在会场,还有一瓶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它取自浙江,透出丝丝绿意,与其他11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水样一起汇入武汉东湖,表达了中国汇聚全球湿地保护力量、凝聚生态保护共识的决心和寓意。
它来自于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——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,作为浙江唯一的湿地参会代表。
2020年3月3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,沿着绿堤、福堤,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水是湿地的灵魂,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、最重要的美。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,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。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,统筹好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空间布局,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。
然而21世纪之前,西溪湿地在生态环境上曾面临严峻挑战,从面积锐减、水质污染、生态退化,到今天成为“鲜明导向”、代表浙江,西溪湿地的蝶变正是绿色浙江发展的典型,让我们一窥其中究竟。
一
西溪之胜,独在于水。
在大会上,西溪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向大家解读西溪水背后的奥妙:“我们眼前的这瓶水,不同于西湖的清澈明亮,西溪的水更显幽绿透亮,更体现野趣与天然。”
这背后是杭州20年如一日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、像绣花一样管理湿地。
20年前,西溪的水还是劣ⅴ类水,“脏乱差臭”的环境让西溪成为市民不愿踏足的遗忘之地。
在2003年,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“八八战略”,指出要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,创建生态省,打造“绿色浙江”。
在此指引下,杭州全力推进“环境立市”战略,开展西溪湿地综保工程,坚持“生态优先、最小干预”,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、农耕湿地、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,并经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批准,正式列入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》。
湿地保护的好不好,就看水质好不好。今天,西溪的水质总体保持在ш类以上、核心区域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,造就了“荡、漾、堤、塘、岛”的丰富景观。清代诗人厉鹗描绘的“芦锥几顷界为田,一曲溪流一曲烟”诗意画面,重新回到了市民生活中。
与2005年刚开园时相比,西溪湿地增加了1000多种动植物,成为昆虫、水鸟、鱼类、草木的天堂。
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,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,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、有效的模式。”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前秘书长皮特·布里奇华特这样评价西溪湿地保护所取得的成果。
可以说,正是从西溪湿地开始,我国的湿地保护迈入了“快车道”。
二
作为城市次生湿地,一味的保护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,也不符合周边居民对美好、便捷生活的追求。那么如何才能平衡保护和利用呢?
湿地公园的建设,是要为老百姓谋幸福、为城市谋发展,而不是仅仅为了保护而保护。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启发下,西溪湿地摸索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。
西溪综保工程首先要面对的,就是原住民迁出后的生计问题。原住民逐湿地而居,依靠养鱼、养猪、租房为主要收入,那么一旦搬离湿地,养殖又因保护被禁止,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呢?
答案是“以人为本”。
杭州把西溪原住民的权益视为“头等大事”。不仅将4000多户原住民迁入公寓式新住宅,将搬迁户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,并创新地推出农转居公寓享受商品房待遇、村级集体留用地政策等,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今天的西溪,那些摇橹的船工,非遗文化的手艺人,柿基、竹基和桑基鱼塘的看护员,几乎全都是西溪的原住民。得益于帮扶就业的政策,他们能用一生守护自己曾经生活的原乡。
不仅如此,西溪还极其重视文脉的传承。对于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“应保尽保”,同时挖掘了一批碑刻、浮雕、历史典故和传说,论证命名了一批匾额、船名、桥名,西溪原住农耕生活中的养蚕织布、婚嫁、社戏、船拳、龙舟竞渡等习俗文化,都在今天的西溪原味呈现。
以《西溪全书》为载体,杭州已出版了丛书、文献集成、研究报告、通史等西溪学研究近70册。西溪的点点滴滴,都被细致地珍藏。
对文化最大的尊重,背后是对人民最大的尊重,才配得上人民最大的认可。
今天,秋末冬初的西溪,港汊纵横、芦花飞雪,引得无数游客沉醉忘返。到河渚街乘坐氦气球,去龙虾滩摄影赏芦,到绿堤的大草坪露营带娃,已经成为市民闲暇生活的一部分。
贯穿四季的探梅节、花朝节、龙舟节、火柿节、听芦节、干塘节这西溪“六大节庆”,让无数国内外游客体验到“黄橙红柿紫菱角,不羡人间万户侯”的意趣,并发出“能不忆江南?”的由衷赞美。
2005年至今,湿地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。
将优美生态转化为幸福生活,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,就是西溪湿地成功的精髓。这些宝贵的经验,也为“绿色浙江”许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树立了榜样、提供了思路。
三
纵观全球,以科技创新、新兴产业驱动的地区,往往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,正所谓“好风景兴起新经济”。
今天,西溪湿地已不仅仅是杭州城西的“生态绿肺”,它已融入城市整体空间布局,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科创产业、文创产业和绿色产业打下了扎实基础。
而这一切,早在西溪湿地规划设计阶段,就已经落下伏笔。
西溪湿地借鉴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的设计理念,打造了“金镶玉”的发展模式。西溪湿地是块“玉”,而以西溪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“金”,通过“赋金于玉”实现“金玉成碧”,完成了当时36平方公里的杭州城西整体规划。
正是通过“金镶玉”模式,西溪湿地周边打造了“游在西溪、学在西溪、住在西溪、创业在西溪”的高品质城市组团。
阿里巴巴、海创园、恒生科技园为代表的科创企业相继落户,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、杭州师范大学、西湖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依次落位,为杭州招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,为杭州的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动力。
今天的西溪,依然在湿地开放共享、数字化环境治理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、引进乡土和珍稀濒危植物上积极创新。
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总投资达140多亿元,放到现在都绝非小数目,但却并未给地方财政增加任何负担,就是因为西溪湿地贯彻了生态文明理念,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把优质生态有效转化为城市增值。
这一瓶西溪碧水,正是“绿色浙江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最生动的见证。它将流入祖国江河、汇入世界四海,宣告“绿色”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色彩!
文章来源:中国环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