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韵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-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

宋韵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24 10:56   来源:城市怎么办

由最近的“菊花”和“文物”说起

最近,杭州的“两宋菊花节和文物展”开幕了,吸引一大波关注。无论是色彩缤纷、造型独特的菊花,还是巧夺天工、古朴典雅的宋代物件,都让前来观赏的市民、游客印象深刻,频频“点赞”。

在植物园南苑中,就有一组菊花造景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。它是由不同颜色菊花搭建,塑造出了菊花牌楼、菊花台、菊花灯、菊花树等形象,配合园亭、雕窗、书案、茶席等道具,巧妙还原了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述的宋代庭院秋景,呼应了“宋雅余韵”的主题。

在另一头,两卷记录宋人徐谓礼的仕宦经历文书,则在杭州博物馆中引发热议。这些文书详尽记录了这名普通文官在南宋嘉定十四年至淳祐十二年(1221—1252)间从官阶升迁、委任差遣、治绩考核、俸禄发放等诸多历史细节,让人们瞬间梦回千年,感受到宋文化的人文气息。

短短一周,这两个展览已吸引了十余万人次的参观,一度“霸屏”杭州人的朋友圈,成为周末出游的好去处。许多人慕名而来,争先拍照打卡,将眼前的美好场景,记录并分享出去。

不过,展览的“火爆出圈”也不禁引人深思,为何它们能如此“抓人眼球”?

宋韵折射了“美好生活”向往

菊花、文物背后的动人“宋韵”,是最好的答案。

这些年,一波又一波宋韵文化浪潮席卷而来,成为千年国风的现象级代表。

不仅在网上搜索“宋韵”可以找到大量相关的影视剧、短视频、推文、图片等,而且走出家门也可以在很多城市发现各具“宋韵”特色的文化活动、景区景点、文创产品、特色美食。

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人们似乎可以用无限“打开方式”,参与到这场历史文化盛宴中去,品味“宋韵”风雅。

比如,德寿宫遗址博物馆“未开先热”,一堵朱红宫墙,成了人们眼中的新晋“打卡地”。穿上汉服,尽情拍照的同时,古典建筑氛围让人“穿越”回临安城,感受宋时杭州特有的历史人文气息。

又如,“盛世修典—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成果展中,既有让人“奔赴相见”的《瑞鹤图》《千里江山图》,也有传神展现南宋市井烟火气的《货郎图》《踏歌图》,足以让我们体味宋代的世俗风韵。

再如,网络节目《风雅宋韵》中,汉服妆造的主持人“机智幽默”又不失“端庄优雅”地科普了宋代的服饰装扮、民俗传统、艺术文学以及生活审美,引得网友直呼:原本只是想象中的“宋韵”生活,现在被提上了“日程”。

当然,“打卡”宋韵,杭州西湖怎能不提?漫步湖上长堤,体验苏轼笔下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诗景;遥望雷峰夕照,感受晚霞下的波光塔影,遐想白蛇传的动人故事。“西湖十景”的形成,无不受到宋代绘画、诗词文学以及北宋山水画理论“四季论”等的深刻影响。故而,人们对“西湖”之爱,也是对“宋韵”之爱。

说到底,对“宋韵”的情有独钟,植根于我们对“美好生活”的真切向往。“美好生活”不仅是物质充裕之生活,追求着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也是精神富足之生活,追求更加丰富、更加完善、更为高尚的内心。“宋韵”所蕴含的厚重文化沉淀和独特时代美学,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闲适雅致生活的憧憬,也为经验世界中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融通提供了路径,让我们可以从文化品味与体验之中,实现生活的品质升华、自我的灵魂丰盈。

宋韵是生活之“韵”

从2020年省委主要领导提出“宋韵文化”的概念,再到今年全省实施“宋韵文化传世工程”,“宋韵”已经成为浙江文化建设领域的“流量热词”,品牌效益初步彰显。

那么,宋韵到底是哪种“韵”呢?

回眸历史长河,宋代卓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,塑造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之“韵”。

这一时期,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,人口、技术和资源皆流向东南地区。虽然边域与少数民族常有交战,但是东南沿海较为安定,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巨大发展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,海外贸易十分发达,民间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与积累。

从文献记载可知,南宋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和四川等地。《宋史》记载,“犹席东南地产之饶,足以裕国”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宋人从士大夫到平民百姓,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,形成以“雅致”为特征的宋代美学。这种独特的韵味,流布在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体现了宋人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于品质生活卓越的追求。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,从文艺审美到常态生活,逐渐融通形成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时代风尚。这种由以往侧重生命“长度”上升到关注生命“厚度”的生活风尚和生活方式,体现了宋人的生活理想和生命价值。

比如最近火热的赏菊,就是宋人追求雅致生活的一种方式,更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社会风尚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写道:“九月重阳,都下赏菊,无处无之,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”。

著名宋史学者包伟民先生就解读过这一历史大背景:“宋代作为一个文化高峰时期,根本的基础是农业文明的精致化”,“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成的结果”。

宋代是市民化社会形成的时期。社会生活趋于平民化、世俗化、人文化,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。特别是南宋时期,民族文化大交流、生活方式大融合、思想观念大碰撞,使都城临安的民众形成开放、包容、务实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。直到今天,杭州乃至浙江人所独有的文化特质、民俗传统、生活理念,都深深烙有南宋社会的印迹。

正因此,诞生于那一时代背景下的“宋韵”,无以藏之高阁,也非镜中花水底月,而是浸润于平凡人家、街头巷尾的市声之中、烟火气里。“宋韵”包含了宋代文明的诸多优秀因子,但究其根本,生活之“韵”是其底色。“宋韵”在当下的传承,依然要走进千家万户,落于人们的日常之中。

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在“人间”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”,“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”。

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,更是历史赋予杭州人民的宝贵财富,汇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深沉力量,蕴含了浙江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的伟大智慧。

对于浙江与杭州而言,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,讲好“两宋故事”,进而讲好“杭州故事”“浙江故事”“中国故事”,就要抓好“活化利用”“动态保全”“公众参与”的关键词,打造出接地气、有活力、有深度的宋韵文化精品。既要有“阳春白雪”的研讨论坛、学术专著和文物考古,也要有“下里巴人”的文化展览、佳景打卡、文创产业、艺术表演等,让宋韵“叫好”又能“叫座”,更加贴近生活、融入社会、紧扣时代,成为可观、可感、可互动、可分享的全民活动。

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在“人间”,文化的世代赓续在“百姓”。宋韵文化只有避免于“束之高阁”,不囿于少数人的“孤芳自赏”,不坠于千年岁月的“烟云”中,而是活灵活现地走到社会生活的各层面,获得广大百姓的亲近与喜爱,如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,才会有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。

审核:王剑文

  作者: 施剑 高健   编辑:陈俊男
网站地图